跳至正文

海边、荒原与窗前:第四届“创世纪文学奖”散文决审纪要

一个奖项最终结果的产生,需要反复斟酌、讨论的过程。对于评选第四届“创世纪文学奖”散文奖的前三名,评委们有哪些考量呢?
photo-1577372970039-2ac351969c87

莫非:

感谢主,名次选第一轮投票,最高分的三篇如下:

虽然已有这三篇分数呈现高下,但是文学创作绝对不只用分数就能评估,因此下面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圣又很重要的过程,就是用文字交流哪一篇文章是您心中的首奖,哪一篇是优胜奖。

因为我们的评审来自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会带来不同的视野和标准。彼此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同时,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对这些作品的评估。因此,想麻烦您写下:

1.您推荐的首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2.您推荐的优胜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3.为何某篇要归回为佳作?

散文决审评审按姓氏笔画何洵怡、李宜涯、武陵驿、莫非、黎海华

下面按送进次序排列

何洵怡推荐评语 

首奖    No.041   《夜行荒原》

优胜奖  No.051   《海边的少年》 

佳作    No.066   《窗前》

#41和#51两篇都优秀,只是风格各异,看读者口味。但从书写难度来看,#41稍高,因为情景紧扣殊不容易,作者写得细腻绵密,笔力较深。 

推荐首奖:《夜行荒原》

“只要仍有生命与气息,万物就皆有改变的可能”,风景如是,人生何尝不是?

整个荒野自驾过程,同时经历对上帝的信靠,情景交融。其实行程有很多变化,由失业不安到放松,由后悔探险到平静,想起在低谷遇见上帝。最后更出现波折,车子缺油停在郊野,但满天繁星,经历对上帝更深的信赖,心境平静安稳。

全文起伏有致,心理与信仰描写深刻。

推荐优胜奖:《海边的少年》

心里有风暴的孩子,“那风,像要把他吹走;但也许,某些温柔的风,正悄悄吹进他心里”,故事就在这个比喻下开展。

童年和成长有创伤,但信仰抚平痛苦。然后透过文字把这样的经历化为深邃爱与赦免的力量,治愈自己和别人。

文字流畅自然,写少年心境和父子关系细致。 

推荐佳作:《窗前》

文章表达作者与智障哥哥的感情,相依又冲击,最终在叩问上帝中找到永恒答案,也希望哥哥归主。

构思特别,作者化为“你”“我”,角度多变;但用词偶尔稍嫌造作,影响情感描述的深挚。例如,“两张满月脸于是团团圆圆,框在平板屏幕里看电影、玩游戏、阅读涂鸦,兄弟情深燃亮网络世界”“哥哥将大情大性一片真填入你的心坎,使你满了浓浓诗句与厚厚歌词”“哥哥痴痴等你知倦而还。久经时日,兄弟如一轮明月裂成两半”“繁星笑满天街,哥哥跟你如此亲近却又那么遥远,他的心笑满回忆的泪”。

不过,瑕不掩瑜,整体文章意象丰富,具创意。

武陵驿推荐评语 

首奖    No.041   《夜行荒原》 

优胜奖  No.051   《海边的少年》 

佳作    No.066   《窗前》

推荐首奖:《夜行荒原》

4000字只写一个人(我)、一件事(夜行寻访一个神秘之地),却能写得柳暗花明,落笔生花;写景状物,无不贴合在路上的心情起伏。第一人称最难写明白的人物就是我自己,因为缺少对话,缺少反衬,缺少环形废墟的参照物。然而,本文叙事有板有眼,有张有弛,有悬念,特别是结尾“沉沉睡去”,开放式结局体现出作者对文字如流水的悟性,以及将小说手法活用于散文的驾驭能力。文中神秘之地并未展现给读者实属高明之举。读者已经被一个人与上帝的遭遇故事完全感染,在技巧上达到相当高度,不煽情,不矫揉,使之呈现出类似《约拿书》一个人遭遇上帝的主题。寥寥数笔即能带出从海洋到荒漠、从人类到植物、从自由意志到上帝意志的广阔前景。

推荐优胜奖:《海边的少年》

测试亚伯拉罕的上帝残酷吗?这篇散文抛出的重要问题,用4000字是不好回答的,写成40万字也很难讲清楚。但作者只用“我”和一个海边少年的相遇相处及共同成长就轻松完成了。作者文字成熟准确,巧妙运用小说叙事,纵然插入女神学生故事也是小说式的,极好地避开了平铺直叙;没有出现写大海事物时常见的滥抒情,将叙述重心放在人物上,使得海边少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真实而生动,却并不缺少意味深长的神学留白。之所以将这篇放在第二,我的理由只有一点,在叙事难度和心理张力上,《夜行荒原》更高一些。

推荐佳作:《窗前》

这篇好在生活场景文字鲜活,第二人称写法有难度,比较罕见。缺点也在于第二人称与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同时出现,有阅读难度,容易搞混,作者在转换人称叙述时尚显突兀生涩,在文字准确度上也欠火候。为了制造陌生化,常常掉入华章虚饰之中而致词不达意。虽然题材很有新意,书写也不乏意趣,但与前两篇相较,差距明显。

李宜涯推荐评语 

首奖    No.051   《海边的少年》 

优胜奖  No.041   《夜行荒原》 

佳作    No.066   《窗前》

此次进入决审的三篇文章,都很优秀。若真要分出首奖、优胜奖和佳作,我会以这篇文章带给读者什么样的心灵震撼和反思为主要的评审依据。至于文字的纯熟流畅和技巧,应是基本要求,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毕竟,这是文学性的作品。

三篇文章中,以《夜行荒原》的文字最为纯熟,不愠不火。但必须耐住性子,才能进入情境。主要在于一些文句较为繁长,例如“闪耀在岁月长河中永恒不灭的信仰光芒”“我努力搜索记忆,想起最后一次翻皮夹是在科洛维斯的旅馆前台”。而在文内,作者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只要仍有生命与气息,万物就皆有改变的可能,世间的风景如此,人生的风景又何尝不是?”

但这个震撼,远不及《海边的少年》中,对上帝测试亚伯拉罕是否残酷的诘问及反思,来得更令人深思。

因此,《夜行荒原》,我给予优胜奖;《海边的少年》给予首奖。

同理,《窗前》内容虽然动人,但文句文字的锻炼还不够成熟与简洁,至于震撼人心处,亦只在于兄弟之情的曲折婉转。因此,给予佳作。

推荐首奖:海边的少年

文章用四个层次,缓缓带出少年信仰的天路历程。

作者以旁观的角度,从开始“我在海边钓鱼时,遇见了一个心里有风暴的孩子。那风,像要把他吹走。但也许,某个更温柔的风,正悄悄吹进他心里——”,开启了少年“你觉得一个人要变成坏人,是不是一瞬间的事?”的自我生命探索。

后少年进入教会,逐渐与凶暴的父亲和解。“我知道他不是不爱我”,少年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是平静的,“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去爱。”作者看到了少年的成长。

作者把握住文章“起承转合”的要点,第三段的转折,是事件的转折点,也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此段确立。

少年长大了,大学毕业后他顺利上了宗教研究所。他写了一篇报告,是关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他不是交作业的那种写法,是灵魂颤抖着、文字止不住地流出来的那种书写:“测试亚伯拉罕的上帝残酷吗?我没有答案。但祂却对自己残酷。祂没有让亚伯拉罕最后献出以撒,却为了人的罪,残酷又血腥地献上了自己的儿子──耶稣。”而这一份报告,也同样影响和感动了另一位正行经失恋幽谷的室友,“原来,我不是祭品”,“我不是被弃的那个”。

作者充分地诠释了文字也能搅动灵魂!少年后来成为一位文字工作者。他的天路历程,没有火、没有刀,没有祭坛与羔羊。但用文字,让一个又一个的灵魂,在沉默里问神:“你在吗?”这是大哉问,而神,也从不以言语回答;但祂让一些人,用生命作答。少年终于成熟了。他的文字,没有谈论伤害,却让字里行间都散发赦免的香气。

这是一篇质朴却动人心弦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烂的技巧,更没有直白的宣教,但却能让人震撼和得到救赎:原来,我不是祭品,我不是被弃的那个。

推荐优胜奖:夜行荒原

为了面试一个机会渺茫的工作,夜行荒原,置身于“令人窒息的广袤中”,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深刻描述了他如何在“无边的混沌中”,经历了找回最真实的自己的心路历程。中间有在“印第安人保留区”惊险的遭遇,有遗失皮夹的焦虑,还有更令人恐慌的“不足一格的油量”。“我终究无法确定自己究竟身在何处”,“唯有祷告期冀所剩无几的汽油能够支撑我将车子开到那里。”许多人生中会发生的苦难,在这一篇《夜行荒原》中,似乎都具体而微地展现出来。

在茫茫不知前路为何时,作者忆起当年如何在人生低谷中遇见上帝,而上帝又如何引领他走出心灵的困境。

作者很诚实地叙述:“我仍然在瞬间决定继续遵从上帝无声的召唤。”这也是全文的重点。作者不断地寻求:“在山重水复之处遇见峰回路转,就像当年遇见上帝,而上帝又照着我的本相全然地接纳我。”

寻求必定寻见。作者在车子抛锚后,走出车外,“在空旷无人的荒原中依稀辨认远近山的轮廓、水的行踪;抬头望天,更惊喜交加地看见满天的繁星,令我不由得联想起那闪耀在岁月长河中永恒不灭的信仰光芒。在深秋的夜晚,我从未见过如此璀璨的星空,甚至无从记起,自己上一回仰望星空是什么时候。”叩门的,上帝果然就给他开门。

因为“遵从上帝无声的召唤”,信靠神,所以得以全然交托,身心灵都得释放。这篇散文以第一人称,将自己的心路转折,描写得细腻动人,内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唯文句略为繁复,读之较为辛苦。而全文震撼人心处,在于“上帝仿佛在提醒我,只要仍有生命与气息,万物就皆有改变的可能,世间的风景如此,人生的风景又何尝不是?”但直述的觉悟,与《海边的少年》中的“舍不得让亚伯拉罕献出以撒,却选择对自己残忍:亲手献上了祂的儿子”的反向思考相较,后者的后座力更强大些。

因此,我狠心地将之列为优胜奖。

推荐佳作:窗前 

“无论顺遂与否?窗前有个人永远惦念自己……”

这是一篇很用心经营的散文。作者用“窗前”,铺写弟弟与智障哥哥之间的情谊。从童年时的相亲相爱,纯然的相互倚赖,到成长时期的疑惑与排斥,再至成年后的接纳与觉醒,母亲以17余次“窗前”所发生的所有事件与心情变化,呈现出弟弟信仰的历程。这历程,也是哥哥的,是母亲的,更是众人你我的。

文中有很多动人的片段,其中之一是这段的描述:

你启程溯源生命之本,捡起鲁益士的《返璞归真》,静观基督教纯净天然的原始样貌,又将大卫·鲍森和提姆·凯勒的信仰著作叠在窗台闲余阅读。渐渐地,你分不清是自己寻找耶稣,抑或祂主动找你?你转身望向耶稣的刹那,主对我绽开笑颜,把你我的手拉入祂胸口,将天父的脉搏跳动传达母子心间。

“人的幸福不在自由之中,而在责任的承担之中。”弟弟在《小王子》的这句话中觉醒,“你拾起久违的无我童心,承诺爱护哥哥到底。”“原来,世上每位都是祂视为挚爱有祂形象的窗前人,在祂昼夜凝眸之下呼吸每口气息;永恒的天家里,耶稣倚在窗前望穿秋水,等待世人逐一倦而知还。”作者最后点出本文的重点:窗前的主经得起质疑。

这篇文章的缺点在于文字的锻炼还不够成熟与简洁,有些拗口,这是散文的大忌,如:“始初,兄弟四目相碰经已心灵相属”“我泫然泪下,悔恨自己错失几许绝无仅有的日落黄昏”。文中类似的句子不少。还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转换,常让读者容易迷惑。最好设定在第二人称上,其难度增加,但更能表达作者深厚的情感。

但是,瑕不掩瑜,这是一篇很好的作品。作者善用比喻和象征。一个“窗前”,意涵丰富,再加上动人的兄弟之情,可谓是佳作。

黎海华推荐评语 

首奖    No.051   《海边的少年》 

优胜奖  No.041   《夜行荒原》 

佳作    No.066   《窗前》

奖051海边的少年

要透过第一人称观点,一面讲述邂逅的故事,一面透过对话刻画物理、探讨神学问题,难度颇高。正如一面跑一面跨栏的运动。跑步,为了准备跨栏。

这是一篇海边少年成长的作品,却是透过叙事者与故事主角一回又一回的相遇铺陈出来。对方会问:一个⼈要变成坏⼈是不是瞬间的事?后来又会问:活着有什么意思?对比前次对话的用笔,这回聚谈着墨又深几许,主角的背景和故事丰富了,个性、精神貌立体了。这回轻跑又为下次的跨栏铺垫。因此每一回主角信心的跨越就显得然而有惊喜。

由于对主角和父亲的关系已有陈述,以至于面对“亚伯拉罕的神残酷吗︖”的神学探讨,就显得扣题而惊动魄。叙事者始终保持观察者的距离,不卷入情绪,因而渐次把作品推往高潮,把读者带入情境。他探讨亚伯拉罕献子的论文末一段文字救了一个精神濒临崩溃的女孩:“测试亚伯拉罕的上帝残酷吗?我没有答案。但祂却对自己残酷。祂没有让亚伯拉罕最后献出以撒,却为了洗罪,残酷又血腥地献上自己的儿子——耶稣。”少年带出这个女孩因文字得赎的故事。

作品结局出⼈意表,主角没有成为牧师,而是选择了作笔耕的⼈,因为他相信字也能搅动灵魂。这是整个故事令⼈惊愕又耐⼈寻味的一笔。叙事角度的拿捏得当是作品成功的秘诀。

优胜奖041

叙事者经历失业的煎熬,展开一段旅程,开放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触去探索。在美国中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与连绵山地的恢宏与壮阔中,一面感受单调孤寂,同时感觉久违的舒缓与放松,并心生敬畏。在未知旅程的探索中,有面临的恐惧、汽车抛锚的气馁,也有火车伴行的愉悦、发现星空的惊喜。他终于在四顾无人的荒野间和衣卧倒,在星空下宁静坦荡地睡去。作者以身心的安息为作品画下句号。

云云灵程笔记的征文中,这一篇作品是结构较为完整的大自然灵修散文。从失业的破碎感到灵的医愈一针线铺垫,文字行云流水。踏上公路的旅程描绘,丝丝扣入人生旅途情绪的抒发,情景交融,不落凿痕。

佳作066《窗前》

同样是一篇少年成长的故事,叙事者选择第二⼈称书信格式与幺儿对话。作弟弟的和哥哥一路相亲相爱长大。哥哥“整体发展迟缓”的标签渐次明显,尔后亦增生了“脑癫痫”。为弟的开始信仰的质疑:父母得罪上帝?家族遗传之祸︖世界不公上帝不管?他也开始求知涯。哥哥智有涯,为弟的却无涯。

在跌宕起伏的挣扎后,“你”至终受洗,和哥哥亲爱如故。为母的叙事过程,和小儿子共同经历这段旅程。作品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在笔触上为母的极力避免情绪的沉溺,却无法幸免。叙事者欲选择观察员角度,然而书信体注定无法拉开客观的距离,稍一不慎,就会陷入情绪泥沼。叙事式使她自己同样沉浸于和幺儿一样感情澎湃的境域里,尤其他以敲奏钢琴表达愤怒的一段描绘。读者捕捉到为弟的喜怒哀乐在在牵动为母者的神经。为弟的痛是为母的痛,为弟的挣扎亦是为母的挣扎。末段以北极光的旅程作为信仰的提升。作者擅于寓情于景,这是这篇作品抒发的特⾊。

莫非推荐评语 

首奖      No.051   《海边的少年》 

优胜奖    No.041   《夜行荒原》 

佳作      No.066   《窗前》

这次审稿参赛作品十分令人惊喜,散文的水平比往年更上层楼,当然,也让评选大有挑战。华人基督徒作者可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这对举办文学奖的我们是一大激励。

我始终相信,基督徒创作者最大的托付,不能把信仰写得浅,而是要写得深。此次入围决审的作品,无论在题材或技巧上,都能把信仰呈现得隽永瑰丽。不同于那些文笔虽然华美,却与信仰仅似擦边球掠过的作品,这些文字真正触及了信仰的核心。

下面是我推荐作品的评语:

No.051 《海边的少年》 首奖

我认为这篇散文善用小说笔法,呈现突破性的基督教“见证”。通常见证体比较朴素直接,张口说白话,但这种写法带有文学性,且依旧呈现信仰的厚度。特别是,作者透过“我”这位见证者的视角,叙述在海边偶遇的一个少年,并见证他的信仰历程。这是一种“第二手见证”的书写方式,比较缺少感染力;因为少了第一手的临场感,无法直指主人翁的内心冲突。但也正因如此,作者能举重若轻,将厚重的信仰化为自然不露痕迹的文字,在文学造诣上更显高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叙事者“我”这个角色,一开始呈现得漫不经心,没有一般对基督徒的刻板印象,为了传福音会主动寻找“目标”,迫切递出单张,反复邀人上教会。这个“我”是自然生活化地将信仰引入少年的生命之中。随后,透过少年的生命转变,影响到父亲与一位神学生的灵命,而这些转折又一次自然发生:父亲冷眼旁观,却逐渐被改变;女学生只是顺手翻到桌上一份报告,却由此走出低谷。信仰渗入生活,散发芬芳,所到之处皆有馨香。

作品中的父亲既是伤害的施予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结尾留下“遗憾中的理解”,有信仰中的怜悯。四个段落(海边、漩涡、登山、启程)形似起承转合,最后收束于:“而神,从不以言语回答。但祂让一些人,用生命作答。他,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余韵,既有文学的张力,也具神学的高度。

全篇将“浪子回头”“亚伯拉罕献以撒”“神献自己儿子”等神学味极厚重的经文巧妙地融入故事,而非生硬引用。更让我欣赏的,是故事中突显“文字”作为少年成人后的呼召。文字,也在故事中读到,确实可以影响生命。无论文字语言、故事情节,和信仰的深度,毫无疑问,这篇都是我心中的第一名。

No.041 《夜行荒原》 优胜

在西方文学中,“历程”(Journey)常被用作生命与生活的隐喻:从荷马的《奥德赛》、但丁的《神曲》,到托尔金的《魔戒》,皆借旅程中的遭遇承载人心的挣扎与盼望。基督教经典《天路历程》更以象征和比喻描绘属灵生命道路上的种种曲折险阻。

当代文学中,亦兴起“公路小说”这一类型,如Jack Kerouac(杰克·凯鲁亚克)的《On the Road》(《在路上》),故事围绕“一条路”展开。路上种种遭遇往往是推动叙事的主线,风景描写也常带寓言或隐喻意味。

《夜行荒原》的架构正属于此类。故事展开于荒原夜行,随后油尽车坏,作者被迫进入印第安小镇的惊险境遇;在星空下的沉思里与神圣相遇,最终顿悟,灵里得到释放。情节虽然简单,但内心书写千回百转。文字细腻,画面感强烈,描摹出文中所写“恢宏与单调并存,壮阔同孤寂共生”的张力。

然则全文多为独白,很多内心世界的联想,导致结构略显松散。相比之下,《海边的少年》叙事节奏紧凑,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在文学纯度上也更精炼。在“神学整合”与“灵性深度”上,《海边的少年》也更为深刻完整。因此,《夜行荒原》虽具画面与诗意,仍列为我的优胜奖。

佳作 No.066 《窗前》

“特殊儿童”对家庭,尤其对手足,带来的张力和挑战,这种题材华文散文中书写不多。此篇切入的角度独特,没有写母亲的内心挣扎,而是以两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主轴,特别难得。全文以“窗前”为一主要象征,所有情节由此铺展开,穿进又穿出,为整体结构提供了鲜明的支点。

语言方面,作者笔触诗性浓烈,比喻与形容词铺陈极多,有些读来有“堆栈过满”之感。譬如:“有时雀群扑簌簌飞过一面艳红铜镜,有时漫天芭比粉红,有时一层薄紫一层浅蓝交替叠罗汉,更有玫瑰自焚式的火烧云燃热橘红一片天海……像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为赋新词托着腮发起闲愁。”此段同时涌入“铜镜”“芭比粉红”“叠罗汉”“玫瑰自焚”“少年郎”等多重意象,画面虽然瑰丽,却过于繁复,使读者易感眼花。此种修辞过度的情况,在全文中尚有数处。

整体而言,此作的亮点在于题材的稀缺性、情感的真实度与信仰的深刻性。若能在语言运用上适度收敛,掌握有时“少就是多”的原则,或许可以展现更强的艺术纯度。

文学奖详细记录请查看网站:

https://gwcontes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