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呼喚
- 2025年10月24日
当经文开口说故事:第四届“创世纪文学奖”圣经故事奖决审纪要
一个奖项最终结果的产生,需要反复斟酌、讨论的过程。对于评选第四届“创世纪文学奖”圣书故事奖的前三名,评委们有哪些考量呢?
笔尖深入文化土壤,文字传递信仰价值。欢迎查看文末海报,了解RC01《21世纪创作者的挑战课》。
莫非:
感谢主,名次选第一轮投票,最高分的三篇如下:
虽然已有这三篇分数呈现高下,但是文学创作绝对不只用分数就能评估,因此下面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圣又很重要的过程,就是用文字交流哪一篇文章是您心中的首奖,哪一篇是优胜奖。
因为我们的评审来自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会带来不同的视野和标准。彼此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同时,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对这些作品的评估。因此,想麻烦您写下:
1.您推荐的首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2.您推荐的优胜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3.为何某篇要归回为佳作?
这一段文字交流会留下文字记录,日后在创文文学奖网站和各样媒体公开。一方面让评审透明,另外一方面可以提供所有参赛者参考学习的机会。我个人便曾经是一个多年参赛并得奖的作者,每次都从评审讨论的文字过程中学习良多。第三届决审评审文字交流记录在此,供您参考。
也想提醒一下,我们的征文办法中列入了下面这一项,但这是万不得已才会启动的一项:
(2)作品如未达水平,得由评选会决议某一奖项从缺,或变更奖项名称及奖额。
也希望帮助你们彼此了解,便于沟通,各位的大名和简介都列于创世纪文学奖的网站:第四届决审评审简介。
圣经故事决审评审(按姓氏笔画):雪汉青、程亦君、齐宏伟、刘幸枝、罗菁
(下面按送进次序排列)
雪汉青推荐评语
▽
第一次参与审读,对于宗旨和流程都不够熟悉,只能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想。
一、我个人评价最高的是《回家》,其次是我偏爱的《以你的名字》。可惜与诸位评委差异略大。大概是我更关注作品的文学性而较少考虑神学方面的影响力。
二、以上两个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陌生,或曰:新颖性。圣经故事熟悉得耳熟能详,作者可发挥的余地不大,至多在过程中填充细节、心路历程及风景描写。而在圣经历史故事的缝隙,这些不太被重视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视角恰恰是文学能够施展的舞台。被撵走的以实玛利和夏甲,被玷污的他玛,他们后来如何了?那些被押沙龙在天台上强暴又被大卫封闭在冷宫的妃嫔,她们的声音应该被听到。这是出于人性的关心,也是文学的主旨。
三、以上两个作品与圣经记载的走向并不相悖,以实玛利确实回来与以撒一起料理了亚伯拉罕的丧葬之事,押沙龙也确实有个女儿名为他玛。作者忠实于圣经,又有自己的想象和认知。
四、作品对当下的现实具有很强的冲击力。面对现实中的中东问题、伊斯兰教,常有部分基督徒认为以实玛利就是亚伯拉罕的错误所遗留的麻烦,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巴以冲突等等,而作者坚定认为以实玛利也是上帝应许天上星、海边沙的一部分,暗示出以实玛利回归亚伯拉罕大家庭是解决中东地区冲突的可望前景。这一点非常可贵。
五、对于《以你的名字》,我不否认有女性立场的偏爱。而且我以为此作品对于当前社会的女权主义浪潮是正面回应。不能不承认性别会带来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好,半个世纪前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就有人说基督教会是男权主义的最后堡垒。今天看到这样带有强烈女性视角的作品,我是欣喜的。我希望这样的作品对于教会内的弟兄们,尤其是站讲台的带侍奉的弟兄们会有提醒和帮助。
六、最后说一点不足之处:细节真实是文学的根子。情节可以荒诞,细节必须真实。公元一世纪,马是战争武器,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即使贵族也只能用马拉车,无论轻装铠甲还是重装铠甲骑兵都只用于短程冲锋,平民百姓日常骑乘只能靠驴(《手中的针线》);耶路撒冷地区的尘土是黄色的粉尘,不太可能有黑色的泥土(《看见》);夏甲留在埃及是否能够自由恋爱结婚(《回家》)?类似这样的细节还需更多斟酌,文史哲不分家,尤其是圣经文学与历史密切相关,需要作者有丰厚的历史学养。
浅陋之见呈大方之家,不胜惶恐之至。
齐宏伟推荐评语
首奖 No.23 《祭》
优胜奖 No.51 《看见》
佳作 No.39 《所望》
▽
《祭》
这一篇情真意切,写出了心理深度和该有的转折,文字驾驭能力强。
《看见》
这一篇颇有代入感,对于盲人的心理把握到位,对于世情观察细腻敏锐。
《所望》
根据希伯来书11章,摩西的父母是有信心的。细读出埃及记也能看到他家人也有信心,但本文在解释和想象圣经方面有些过。当然,想象力颇为丰富。
刘幸枝推荐评语
首奖 No.23 《祭》
优胜奖 No.51 《看见》
佳作 No.39 《所望》
▽
1.推荐首奖作品:《祭》
这篇文章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张力与画面感。文字细致入微,一幕幕场景仿佛映入眼帘,使原本平面的经文被赋予立体感与温度,让读者能真切“看见”与“感受”其中的意境。作者巧妙运用前后对比,使故事节奏富含张力,不仅吸引人投入,也带来深刻的省思。同时,文字间充满“声音”的层次,有低语般的细腻,也有天地变色的震动,让人仿佛听见经文在心中回响。这样的表现,不只是诠释经文,而是让经文活了过来,成为贴近人心的生命话语。
2.推荐优胜奖作品:《看见》
这篇作品以第一人称书写,带领读者进入一位盲眼者的内在视角。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世界并非寂静,而是交织着真诚的告白与外界的声音,构成一种独特的心灵景深。作者用字简洁却有力,不以繁复描写取胜,而是以明快的节奏和清晰的语感打动人心。虽少了细腻铺陈的层层堆栈,却呈现出另一种直接、鲜明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3.推荐佳作作品:《所望》
这篇作品在文字中注入了较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意,使经文的世界展开新的可能。作者不拘泥于平铺直叙,而是善用想象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被邀请进入故事情境。
程亦君推荐评语
首奖 No.23 《祭》
优胜奖 No.51 《看见》
佳作 No.39 《所望》
我的遗珠之憾:034《手中的针线》、054《以你的名字》
▽
本届入选文章的写作水平比以往提升许多,加深了评选的难度,因此我个人有两个选拔基准:(一)作者选材的创见如何?即是“圣经故事的结局已经知道了,作者为何要写这个故事呢?”;(二)作者的叙事技巧如何?
1.我推荐的首奖是023《祭》。此篇作者对于叙述故事的用字遣词都非常用心,对亚伯拉罕、以撒父子关系的经营很细致、感人,是忠于圣经文本的诠释,但就“圣经故事的结局已经知道了,作者为何要写这个故事?”的角度来看,感觉此篇作品少了一种故事逆转(耶和华神的干涉与耶和华神的预备)的惊奇感。当然这也可能是选择书写这个已有明显答案题材的不易经营之处。
2.我推荐的优胜奖作品是051《看见》。此篇作者写瞎子的故事,是用内在的独白说故事,写出瞎者的生之追寻与所获得的生命答案,让人深刻感受到生来瞎者的内在挣扎,以及最后是否能得医治的悬疑感。作者步步经营,创造了丰富的故事内涵。个人认为这篇故事蕴含了福音性,适合非基督徒阅读。
3.我认为039《所望》要归回为佳作。我阅读数次,总觉得缺少一种感动,看起来似乎合乎圣经有关摩西出生与成长的大叙事,但主题却有些偏移。此篇作品让人感到较偏重“摩西母亲约基别生养摩西的心情故事”,但以圣经原本的叙事而言,应该要把故事的核心放在埃及公主为何愿意收养一个原该被杀灭的希伯来男婴之上,以及摩西身为希伯来人与埃及王子的内在、外在冲突。虽然此篇故事的发展看来顺理成章,但作者在重要的摩西故事关键之处,缺乏使用小说叙事的逆转“布局”手法,使得此故事阅读起来让人少有惊奇之处,以及后半部关于摩西成为出埃及领导者的部分过于跳跃,这是可惜之处。
4.除了以上三篇,我个人想提出两篇让我有遗珠之憾的佳作:034《手中的针线》、054《以你的名字》,这两篇作品都有着丰富、动人的情感。
《手中的针线》这篇,充分演绎了在约帕的女徒大比大如何“广行善事,多施赈济”的故事(使徒行传第九章36-42),以及她的死亡如何让邻人不舍、焦急,以致邀请使徒彼得来医治的过程。作者创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角色,并重建了故事场景(约帕海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这样的故事内容可以对读者的信仰生活有所启发。
《以你的名字》这篇,表达了作者对经文的创见,以第一、二人称“我”“你”的对话手法,从一个边缘、受苦女性的视角来看大卫与拔示巴犯罪后,大卫家所遭受的诸多苦难之过程。我看到作者从他玛的受苦中提出一个极深沉的苦难天问:为何纯洁无辜的人竟受牵连在家族的咒诅之中,上主的公义何在?以及押沙龙将自己女儿取名为“他玛”,就是呈现为胞妹他玛义气复仇的决心,而因为大卫王一直未能妥善处理他玛与暗嫩的问题,导致押沙龙一步步沦为一个逆伦、夺权的人。这些家族内的悲剧,会让读者思考这些苦难的发生到底是上帝的咒诅,还是人为之祸?整个故事弥漫着大卫家族的悲剧,作者丝丝入扣地表达他玛被暗嫩玷污的痛苦,以及她对苦难的疑问、对上主公义的呼求。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姑姑他玛最后竟然从自己侄女他玛的理解中得着安慰。这是一种优秀的故事布局手法。
罗菁推荐评语
首奖 No.39 《所望》
优胜奖 从缺
佳作 No.23《祭》、No.51《看见》
▽
我的标准:
1.40% 圣经剪裁是否恰当?解释是否正确?历史背景是否真确?经文选材是生僻难解的,还是滚瓜烂熟的?
2.60% 故事有还是没有?叙述是否真实?人物的叙事视点选取是否恰当?对白与独白是否合乎人设?人设是否立体?有没有张力?张力的焦点是否展示主题?主题有没有上帝?如何提及上帝?场面是否具体?节奏推进是否流畅无碍?有没有创意?有没有文采?
所望039
本篇长得有冠军相。
摩西的故事,时间跨度大。本篇主要截取他的出身、成长以至成熟的阶段,采取了前繁后简的手法。虽然给人草草收场之嫌,但正因为摩西的故事起点,距离担当民族领袖之日,路漫漫而长,以前面的具体场面,为后来史诗级的出埃及场面埋下伏线,一片暗黑背景中仍可见耶和华永不落空的应许,题目《所望》更点染了这个主题,可算险中求胜。
本篇人物个个性格都栩栩如生。不像少女马利亚单纯虔诚,这位平凡的母亲因丈夫的鞭伤而疑惧,合乎人性,反而可亲可近;而且她也由疑惧变得勇敢、沉着,越来越具备属灵的洞察力,这个人物是有趣的,有张力的。摩西的杀人事件,解释得合乎本文的人设。就是童角如米利暗摇手鼓护弟,形象可爱之余,也呼应长大后善于唱歌的形象,甚至为她后来制金牛犊的恶行漂白呢。配角如埃及邻妇羡慕摩西,折射出两族,以及阶级的张力,一个配角,竟有着色背景,点出民族共融的新约主题的功能,不得不叫人称奇。张力的对白够多,增加了虚拟人物的立体感,因此丰富了读者对圣经的想象,也加强了现实感,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场面相当具体,节奏明快,比喻如方舟也运用得相当灵巧,前后呼应,多处伏线也彼此呼应,与主题环环相扣,巩固了结构。
作者不单解经准确,加进的背景也有根据,例如赫凯特是古埃及的生育与助产女神,摩西的养母埃及公主是否瑟慕提斯,史家可能仍有争议,但有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Josephus)佐证,作者也是做过资料搜集的。
以母亲的角度叙事,好处当然是发挥创意,更为了压缩篇幅。如果以摩西的第一人称叙事,交代时间,还得兼顾空间的跨度,便很难符合征文比赛的要求;是为聪明的手法。
摩西父亲的人设比较平面,如此虔诚,如交代他是利未人的背景,会更有说服力,也交代了割礼传统没有失去的因由之一。
祭023(有没有第三名的?愚以为第二名可以从缺,这篇列为第三名)
本篇紧贴经文的原意,创作的空间不大。作者又选择以撒视角来叙事,描写的重点放在父慈子顺的互动,从文中语气看来,以撒大概14—15岁?由他来叙事,描写比较直观。以撒又是沉默寡言之人,所以多观察,少对白,也合理。部分动作的描写,暗示神是这故事的推手,但大多不能说破,因为以撒太年轻了,他不可能理解一个神选民族的诞生如何系于他一人的存亡。他也顺服,缺乏与父亲的张力,由此至终,是个被动的角色,于是本来很惊心的悲剧——起码过程很悲,变得平淡。
张力应该来自亚伯拉罕。部分有关他的描写细致感人,如他擦火三次失败,暗示他心绪混乱,这是不说破:他为父的慈爱,与为神民的顺服,两者的张力应该感天动地,却碍于叙事观点不能说破。前面两天也看不到层次的递进,错过张力与节奏的经营。到攻顶时,才有戏剧的变化,作者紧贴经文框架,连罕有的对白也大致与经文如出一辙,作者的自律几乎是严苛了。
正因如此,既没有副线的辅助,角色性格又极其平凡。试想四个人物中,三个是对此行的意义不明所以的,三个又是沉默寡言的,没戏啊!这些重复的角色要经过艺术处理,如动机、个性的设定,故事才会出来。圣经却是由亚伯拉罕早前误以侄子当子,继而赶子,再百岁得子的多重“伏线”,层层布局,张力满满,到了献子的高潮,才会让读者胆战心惊。本篇以撒完全没有这些记忆,不禁叫人怀疑选错了叙事观点。幸好虚构一把关于麦基洗德之刃,呈现了父亲与上帝的关系,加上献祭的回忆片段,因此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本篇既着墨于父子的三天旅程的动作,却没有写出两人在体力方面的差距。一位一百一十多岁,一位正值方刚,步履由始至终,就是登顶过程,也保持一致;登顶前,更是四个角色保持一致。比较有现实感的描写是父亲渗血的脚趾、食物的准备,及生火与背柴的过程,这些倒是不错的。
结束一句呼应题目的“祭”,形象饱满,是漂亮的句号,终于看到作者出手。
看见051(建议放回佳作)
本篇相当忠于经文,瞎子与耶稣的对白也贴近经文。本篇集中描写主角初遇耶稣,旁人说项的对白,层次清楚。描写心理方面最好,如主角临池捧水洗眼时的迟疑,结局时不自主地双手抓光的惊异,都准确抓住了瞎子的复杂心情。
本篇挑战不在于解释圣经经文的记载,因为相关记载相当短,又是讲道研经的常见经文,没什么机会出错;而是在于克服以瞎子为“视觉”的描写带来的限制,那是对作者描写能力的挑战。一方面,瞎子,又是天生的瞎子,只能以描写来说故事,经营场面,制造张力与高潮,连视觉比喻也难以运用。天生习惯以视觉认知的我们,挑选这种题材,或许得去蒙眼生活才可能领会以其他感官,即声音、嗅觉、味觉与触觉代替视觉描写,会有多大的不同。一味靠描写感觉,故事如何出来?
成绩如何?宏观方面,透露时代背景,作者稍有触及;微观方面,作者显然力有不逮,说明多于呈现,所以不够真。就是最后看到了光,视觉描写也只以形容词,甚至以“无法形容”来交代。
影响所及,靠主角一人意识叙事,却又非意识流手法;人物出场,转换时空,颇见掣肘。主题说光与罪的关系,主角行乞遭遇的排斥、生活诸多的不便,描写铺垫不足;因此到了高潮,耶稣说天生瞎眼不是此人的罪,读者便只看到主角自述开眼的喜悦,意义限于个人的转变。甚至瞎子获赦罪后与社区关系的描写,也付之阙如;至于耶稣借此神迹来挑战拉比的震撼,张力与深度,就更难期待了。
以下两篇我选作三甲入围。唉,第一次当圣经故事评审,水土不服也,非搞局也!
以你的名字054
本篇难于阅读,也难投入主角的感觉。主要是开始时没有任何背景,连时间也缺乏交代,人物关系多而复杂,直称父亲的名字又加一层迷障;加上自言自语,使人觉得她患上了什么精神病。挑了讲道较少涉及的圣经段落,主角倾诉心声的对象少有进入信徒的视线,她为什么不向兄长押沙龙倾诉?他有权又有魅力,又得民心,还当过判官,起码可以为她讨个公道。但看到最后,篇名就已昭示了女主的感情依托,是一场巧思的布局。可能出于投射,怕这位同名又同样美丽的侄女会步她的后尘。事实上,后来这位侄女他玛在覆巢之下的命运,也可想其坎坷。于是本篇可视为女性书写,有了新意,而且发挥得不错。
本篇向技术,也向读者挑战:第一人称的主观意识,自言自语,本来就易令读者倦怠,幸而作者对心情描写到位,许多感觉都写得鲜活动人,显示了文字的功夫。唯小他玛出场的年龄不详,叫人无从判断事情的真伪——当然我们永远有圣经,出于刻意?如此的确表达女主心绪混乱的真实感,读者就受点苦吧。作者以受害女性长处深宫的视觉,用万念俱灰的笔锋,不免过窄,也过冷。女主对王家(除了对小他玛,看不到她关怀过谁),以及王家与民族命运的关系缺乏关怀(我们读者又如何关心),连暗嫩之死,她也没有一丝复仇的快感,真是创伤症候群啊!算是展示了残酷的真相。然格局总嫌过小,对下面的问题,自难有什么答案。
“我仍不知发生在我身上的暴力,如何能嵌进上主那更伟大的叙事里。”是约伯式的天问,主角似乎没有答案,结局暗示押沙龙的命运,似以四两拨千斤。最终两个——该是三个,宫中最美丽的个体都被碾压成大历史书写的片段?都是美的毁灭,押沙龙就是他玛?那答案似乎更令人迷惘了,甚至引来更多的天问,也可。我认为这个悬念,未尝不是聪明的设计。
简言之,本篇的“失败”都合乎本篇内在的逻辑,就是真切,正是它的“成功”。
手中的针线034
本篇丰富了经文的想象,背景也合乎时代与地理,人物颇多,但彼此互动中显出个性与人性,以及人物的关系。场面生动,节奏明快,宿命与希望的张力暗涌,语言寓意饱满,将一个悲情港口写得热闹,人情处处,温暖婉约,为本来宿命的寡妇带来希望与动力。最后复活的高潮,出于众志成城,简直给人选举的错觉:“我们要多加重回我们的社区当领袖。”好吧,主题应该是众人诚心祈祷,就必蒙应允。
▽
程亦君补充意见
收到这个文字交流的整理文档,才知雪汉青评审与我有相同的看法,但这几天Email并未收到雪汉青评审的意见交流信件。
我之前的推荐评语(首奖、优胜奖、佳作的三篇评语)是根据大家票选统计出来的前三名作评审。
但其实这次我心中的首奖是034《手中的针线》,而优胜奖是054《以你的名字》,因为这两篇有独到的创意与小说表达手法。
所以我在上次文字交流的评语中,有表达这两个作品是我的遗珠之憾。
雪汉青补充意见
首奖 No.39 《所望》
优胜奖 No.51 《看见》
佳作 No.23 《祭》
又重读了一遍提名的三篇作品,现在简单说一下我的意见:
首奖建议《所望》。尽管这篇作品故事耳熟能详,情节难有发挥的余地,但作者的文字是跃动的,文学性的。结构完整,人物语言符合身份关系,虚构人物也合乎圣经的记载脉络。遗憾之处是缺乏亮点,缺少让读者震撼的某一个独到的看见。
优胜建议《看见》。主要是作品结尾处描写盲人对看见的期待、担忧,恐惧……非常精彩。
佳作《祭》行文平铺直叙,尽管带入了以撒的视角,但是过于拘谨,受圣经原文的约束,不敢放开手脚,因此情节走向全无新意,很难调动读者的感情。这种把圣经故事铺陈一遍的方式吃力不讨好。
▽
莫非
很抱歉,我漏掉雪汉青补充进来的电邮,刚刚看到,补上。请看附件。
对于罗菁老师提议让优胜奖“从缺”,也想请问一下其他人的意见。附上创世纪文学奖从缺的规则供大家参考。
也请各位评审对此回应一下意见好吗?
程亦君
关于首奖从缺的议题:
我觉得这次参赛的作品写作水平都高出以往,应该是不要“从缺”较好。
雪汉青
首奖空缺的动议涉及评奖规则的修订。如果原来没有票数比例要求,就按照得票数安排次序吧。如果确实有更有利于鼓励创作者和评奖运作的规则建议,可以提交给组委会,请组委会在下届评奖活动前修订完成。
莫非:
关于从缺,罗菁老师建议的是优胜奖。
谢谢程亦君和雪汉青两位老师的回应。
创文已有简单从缺规则如下(上信已附于附件中):
文学奖从缺:
1.文学奖的首奖和优胜奖,从下面几方面来考虑是否从缺:
①站在基督教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个作品是否丰厚基督教文学?
②这个作品是否有跟属世文学对话的可能?
③还是,目前我们只是华人基督教文学正在成熟的基础建立?
④还是,我们已能够脱离基督教文学基础,能有所创新?
2.文学里的表现手法,结构性、合理性,是否有一定水平?主题是否深刻?从缺是否因为这些文学性不够?
①所有评审都要通过;
②从缺必须是一个痛苦的决定;
③建议每位评审都写一段话,解释从缺的原因和期许;
④从缺是因为文学艺术性不够,需要列出哪些具体的建议。
还请齐宏伟和刘幸枝两位老师回应。
齐宏伟
平安!我觉得还是尊重原来的规则,不必从缺。看着还是赏心悦目的啊。祝福。
我个人不建议从缺。
罗菁
首奖:《所望》039
优胜奖:从缺
佳作:《祭》023,《看见》051
回应莫非老师:
1.本来我选入围的是另两篇,但遵评审程序,先讨论入围三篇。
2.您推荐的首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根据入围三篇排名次,三篇的解经准确度相差不大,剩下的便是说故事的能力。三篇之中,《所望》的故事力最强。
3.您推荐的优胜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从缺。因为其余两篇故事力薄弱,主角内心虽然有冲突,一太年幼,另一视力残缺,视点都倾向自我中心,无法推动两个复杂的故事,突出两个宏大的主题。
4.为何某篇要归回为佳作?
《祭》023、《看见》051,共两篇。后者说明多于其他感官的描写,以瞎子的设定来感觉,不真,例如:“我跟着人群往圣殿走去”,应该是跟着人群声音走吧;“等我走近了才发现,人太多了”“我被动乱的人群挤到路的中央”,如何得知走近、人太多、动乱、以及路中央?
5.我的排序是根据创文提出的评分原则:圣经占40%,故事占60%,入围三篇,最弱故事力的两篇排在首二名之外,首奖故事力最强。
6.是不是我误会了?从缺不是个选项,是个原则?据莫非老师在第一封信列出的,我以为可以才敢提出。
7.我后来才收到文件,说明从缺是要一致同意才可行的,大家又已表态否决,看来是无法启动相关程序的了。
8.同意雪汉青评审的建议:将来再可以提交给征文组委会。因我是首次参与这项评审,不知道这次征文比赛是属于基础或成熟阶段,以下建议许是给未来的组委会参考:这征文比赛的赛果是否得在不同基础或成熟阶段有个量度标准,以便定期向捐款人交代?如何避免在基督徒中同温?终极目标是否面向非基督徒,吸引他们来看?要不要跟上外面文学界的,甚至圣经的书写与叙事的高标准?
9.或许以后分初级组、高级组,解决“从缺”可能的痛。以上越俎代庖,冒犯了,不好意思。
10.我以为“鼓励”不应该是征文比赛的标准,因为这标准很模糊,很难审断,新来的评审就更难拿捏。又换个角度看:如果自己的作品得奖,其中之一原因是”鼓励”,不知大家有何感觉?我会拒绝领奖。
11.可能我评学生的故事/小说习惯了,自动按次序从视点、人物、张力、结构、主题、场面、节奏与语言来评分,排除由感觉带着走的散文,如有不符是次征文比赛标准的,请多多指教。
程亦君
我个人认为,既然比赛已经依循既定规则与票数进行,结果应该按照原定票数来决定优胜,不必从缺。
莫非:
“文学奖从缺原则”在当初读到罗菁送进的文字交流时,就已在8/21私讯给罗菁,可能因为太忙,罗菁没有注意?
“文学奖从缺原则”中提到“所有评审都要通过”,就是想避免从缺成为单一评审的选择,而是希望能够在团体共识下才成立。目前已有不同意见,所以程序上不成立。我们仍需要在既定的框架下完成奖项排序和推荐。
了解罗菁评审的严格把关,希望“宁缺毋滥”,这代表对比赛长远发展的期许。然而,我们除了要维持文学奖的水平,也需要兼顾鼓励创作者、维系比赛活力的功能。若过于严苛,可能让参赛者失去动力,影响比赛延续。尤其圣经故事奖是独特文体,有解经要求与想象力的限制,能投入的人并不多,有小说功底的作者更有限,这也是投稿量不如其他奖项的原因。
至于分组,理论上或可解决水平落差,但现实上困难重重:行政成本增加、评审人力不足、比赛定位也会模糊,甚至让外界误解奖项含金量。其实维持单一组别,透过“首奖”“优胜奖”“佳作”的分层,已能达到区隔效果。
谈到“鼓励”,我相信各位评审并未把“鼓励”列为打分项目,而是把它看作比赛的附带功能。主要评分还是根据规则:圣经40%、故事60%、文学水平。奖项颁出后,多少带着鼓励的效果。但得奖者领受的,仍是对其作品真实价值的肯定,而不是单单因为鼓励。我们颁发奖项的理由要专业、清楚、可陈述,这样获奖者也不会觉得只是出于“鼓励”,而是因为作品真的有其价值。
在评语里我们可以清楚标示差异:“今年首奖作品在文学性上已达一定水平;其他获奖作品仍有不足,但在主题探索上值得鼓励。”
长期来说,创文网络书苑开设了W240《圣经故事如何说》,给予投稿者进一步提升的路径。如此一来,我们既能维持标准,也能保持比赛的生命力,并引导写作者走向成熟。
感谢大家的来回探讨,若还有补充,请在8/27前回复。
齐宏伟
我不建议从缺,无论是首奖还是优胜奖,各位学员还是很认真的。
莫非
和罗菁老师有过一些沟通,先在此澄清我们之间的误会。罗菁老师其实看过我在8/21私讯中传送的《文学奖从缺规则》,只是因为当初在邀请各位进行文字交流时,我使用的说法有些模糊,使罗菁老师以为“从缺”是评审选项之一:
也想提醒一下,我们的征文办法中列入了下面这一项,但这是万不得已才会启动的一项:
(2)作品如未达水平,得由评选会决议某一奖项从缺,或变更奖项名称及奖额。
而我误会了,以为罗菁老师太忙,没有注意到我私讯所传的原则文件。对此,我愿意向罗菁老师致歉。
我也因此明白,原信的表达并不够清晰。以后将修改为:
也想提醒一下,我们的征文办法中列入了下面这一项,但这是万不得已才会启动评审团讨论和决议的一项:
(2)作品如未达水平,得由评选会决议某一奖项从缺,或变更奖项名称及奖额。
同时,也特别感谢罗菁老师提出的疑问,促使我重新修订并正式定名为《文学奖评审从缺原则》。现将修订后的内容列入记录,放在信末供大家参考。其中包括新增补充:第六条“少数意见之记录”、第七条“名次奖投票程序”。
若一天内无疑义,我们即可进入一、二、三名的最后一轮投票了。
文学奖评审从缺原则
前言
文学奖的设立,不仅为了表扬优秀作品,更承担着引导文学风气、提升创作水平的使命。在评审过程中,“从缺”并非否定,而是一种慎重的判断:当作品未能充分展现应有的深度与格局时,宁可从缺,以保存奖项的价值与公信力。本原则旨在界定从缺的标准与程序,并确保评审过程兼顾公正、专业与合一。
第一条 从缺考量之依据
首奖和优胜奖是否从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站在基督教文学史的角度,作品是否能丰厚基督教文学?
二、作品是否具有与属世文学对话的可能?
三、目前是否仍处于华人基督教文学的基础建立阶段?
四、我们是否已能在既有基础上有所创新?
第二条 文学性标准
应衡量作品在表现手法、结构性、合理性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水平,主题是否深刻。若文学艺术性不足,评审应列出具体建议,作为作者改进之方向。
第三条 从缺之共识
从缺必须为全体评审一致同意之痛苦决定,不得草率或因个人偏好。
第四条 评审说明
建议每位评审于认定从缺时,皆撰写一段文字,解释原因与期许。
第五条 从缺成立之条件
首奖或优胜奖若欲从缺,必须全体评审一致同意,方得成立。若多数评审认为无须从缺,则不得宣布该奖从缺。
第六条 少数意见之纪录
如个别评审认为作品水平不足,不足以列入某名次,可于个人文字交流中保留“个人认为应从缺”之记录,并附具理由与建议。此记录仅作内部存档,不影响正式评审结果。
第七条 名次奖投票程序
一、每位评审应依序投出首奖、二奖、三奖。
二、若评审个人认为某名次应从缺,可选择该名次“留空票”。
三、投票结果依多数票决定名次。
四、如该名次出现留空票比例过高,显示评审对该名次有重大保留,主持人得再次征询意见。若经讨论后全体评审一致同意,始得正式宣布该名次从缺。
五、若未能取得一致共识,则依票数高低决定名次。
程亦君
我无疑义。
刘幸枝
我无疑义。谢谢。
文学奖详细记录请查看网站:
https://gwcontest.org/
课程推荐
